第107章
段给压了下去。 现在又重新被人提起。 而且还多了很多细节。 什么细节呢,自然是一些大家都喜欢看的细节。 比如婢女般若多么美丽多么勾人,各种偷情的细节等等。 吃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更何况还是皇室的瓜,还是大家最喜欢的花边新闻。 于是,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开,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添油加醋,增加了很多细节。 比如嬲。 高丽王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勃然大怒,一边下令严禁谈论此事,一边派人去查是谁传的。 第一个怀疑对象,自然是大明使节。 你们刚来不久,这个谣言就传出来了,时机太巧了。 而且还有这么做的动机。 但即便如此,高丽王依然不敢直接对大明使节团下手,只是勒令禁足。 并严禁任何人和他们接触。 可是谣言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多出了一些别的谣言。 是北元人故意散播谣言,以此离间高丽王和大明的关系。 是李成桂干的,他兵强马壮还掌握着财权,想趁乱造反。 水一下子就浑浊了起来。 虽然这两种可能性很小,可也不能排除啊。 尤其是倾向于大明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开始拿着这两条谣言,来为大明辩解。 这一下水就更浑了。 本来李成桂正在一边看笑话,心里还嘲笑大明手段太低劣了。 然而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他知道,这肯定是大明干的,为了报复自己,可那又如何? 没有证据,他能怎么办? 最关键的是,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 这就是赤裸裸的阳谋,赌你李成桂不敢投降北元。 而李成桂心里很清楚,他确实不敢。 纳哈出是绝对挡不住大明军队的,即便加上高丽也不行。 等大明打败纳哈出,反手就能将他们给收拾了。 抵挡? 效仿渊盖苏文? 别闹了,渊盖苏文虽然杀了高建武,但面对大唐时高句丽全国上下一心。 安市城城主和渊盖苏文是死敌,都能放下仇怨携手抵抗。 再看看高丽内部,大明使节团一来,读书人和文官群体和见了亲爹一样。 真要打起来,这些人到底是支持谁,还两说呢。 拿什么反抗? 这个道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 就连高丽王那个蠢货也明白,所以他尽管很亲近北元,也不敢彻底得罪大明。 此时李成桂才真正明白,自己这个高丽权臣,在大明面前确实没有当地头蛇的资格。 至少现在没有。 认清了现实,他立即就做出了选择,私下求见大明天使。 这次来见他的依然是傅安。 只不过这次傅安的态度和上次截然不同,对他非常客气,言必称将军。 对他的战绩表示肯定,还直言陛下对他也甚为欣赏,并且还拿出了朱元璋赏赐的一把佩剑。 “此乃陛下当年征战天下时所配,特赠与将军,希望将军能明白陛下的心意。” 李成桂自然知道对方在收买自己,可是他依然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 大明天子是很看重自己的,还赐下佩剑。 这可是佩剑,代表的意义太大了,他心中难免浮想联翩。 “天使请放心,某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只要某还在一天,就决不允许高丽与大明为敌。” 傅安欣喜的道:“如此便好,我一定会将将军的拳拳忠心,告诉陛下。” 于是李成桂带着欢欣离开了,随后就下令严密监视北元使节的动向,并保护好大明的使节。 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走,就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高丽王。 高丽王本来并没有怀疑李成桂,毕竟他也不是真蠢,这么浅显的离间计岂能看不懂。 就算他看不懂,北元的人也会提醒他的。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谣言是不是李成桂散布的已经不重要了。 他和大明私下有协议,这才是最重要的。 肯定是大明得不到我的回应,就准备勾结李成桂造反啊。 至于证据? 李成桂自己送上了一记助攻。 得到朱元璋的佩剑,李成桂自然很激动,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一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自然很快就传入高丽王的耳朵。 这下还有啥好说的? 高丽王急了,紧急召见大明使节,重申高丽的中立立场。 然后又私下会见北元使节,向他们求助。 北元使节自然很高兴,直言可以帮忙将李成桂和大明使节一起杀了。 然而高丽王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关键时刻再次拖了后腿。 他依然不敢撕破脸。 李成桂掌握高丽军权,自身又担任财政大臣。 大明得到了文官集团和读书人的支持。 真要斗起来,没有胜算。 而且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如何抵挡大明的天军? 北元人那叫一个着急,就想暗中推一把,派人去刺杀大明使节。 到时候高丽王就算不想反抗大明都不行。 然而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李成桂的监视之下,还没等出手就被控制起来驱赶出国了。 这反而愈加证明了,大明和李成桂勾结在一起。 但高丽王怂了,非但没有下定决心反抗大明。 反而再次接见了大明使臣,表示高丽自古就是中原藩属。 还把《华夏简史》拿出来,重申两国的藩属关系。 大明使节自然给予了赞赏,然后就顺势提出,让高丽和北元彻底断绝关系。 高丽王自然不肯,搪塞了过去。 李成桂也不蠢,自然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和高丽王决裂。 但自认为已经获得大明支持的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窃喜不已。 私下广结党羽,准备时机成熟就起兵造反。 本来他以为大明会直接支持他夺权,但大明使节始终不开口,不过他也不在意。 开不开口都一样。 只要大明打败纳哈出夺回辽东,他这边立即就行动夺权。 然后请求大明册封。 其实这也是他最初的计划。 当时他还有些担心,大明会不会不支持他当王。 现在这种担心完全消失了。 天子都赐下佩剑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接下来几个月,事情反而平缓了下来。 大明的使臣不再逼迫高丽王表态,使节团成员整日与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各种谣言也消失了…… 不,高丽王非先王亲生这个消息,依然在私下流传。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大明再传,而是李成桂的手笔。 只不过他做的更加隐晦,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 而大明国内,也正厉兵秣马,囤积军需物资,等待着来年开春出兵。 一举拿下辽东和高丽。 潭王朱梓,本应在今年就藩。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元璋将其就藩的时间押后了。 并令其继续在凤阳练兵,还专门派了一文一武两个老师。 教导他如何用兵,如何保境安民。 别人不知道朱元璋的打算,只以为朱梓是被同母兄长齐王朱榑牵连,才没有就藩。 还有不少大臣为此上奏。 但知道真相的人都明白,朱梓并不是被牵连,而是有更大的用处。 陈景恪有些摸不清朱元璋的想法,直接找到他,说道: “陛下,您真的准备让潭王在高丽建制立国吗?” 第208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 朱元璋颔首道:“高丽为藩千年,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贸然改变会引起人心骚动。” “且此地离大明太远,也难以统治,若不封藩恐不久之后会步入大唐后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说道:“我赞同陛下前半部分推断,后半部分有待商榷。” 朱元璋眉头一挑,心道咱可就喜欢听你这么说了。 每次你这么一说,准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哦?给咱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陈景恪说道:“高丽作为千年藩属,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向国王效忠。” “猛然让他们向远在几千里外的天子效忠,确实会有不适应。” “大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也面临过这种情况。” “汉朝吸取了秦朝教训,采用郡国并行制度。” “慢慢的让百姓习惯郡县制,最后削藩成功让郡县制落地。” 朱元璋点头说道:“咱也是这个意思,先在这里建立藩属国。” “至于要不要削藩,以后看情况再说吧。” 陈景恪直接反对道:“不,陛下必须要从一开始就做好削藩的准备。” “高丽必须被朝廷直管,不可分封出去。”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拿出了自己画的一张地图,上面有大明东部沿海轮廓,辽东、高句丽以及日本。 和当前时代地图的画法不同,更类似于前世那种。 这不是他第一次画地图,朱元璋早就习惯了,所以也没说什么。 指着地图上面日本、苦叶岛、虾夷岛、海参崴等地,陈景恪说道: “陛下且看,大明想要经略这些地方,高丽就是绕不过去的战略要点。” “甚至我们可以说,谁拥有了此地,谁就扼守住了整个东北海域的咽喉。” “这样的战略要地,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 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自然不差,听陈景恪这么一提醒,也醒悟过来。 确实啊。 虾夷岛、苦叶岛、海参崴这些地方虽然苦寒,可也能生存。 将来也是可以册封一两个子孙过去为王。 关键是日本,这片土地才是最重要的。 高丽就是通往这些地方的钥匙,自然是掌握在朝廷手里才是最合适的。 可问题来了。 “此地离大明太过遥远,就算以你之法最终归于朝廷,治理起来终归是不方便,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陈景恪说道:“陛下说的是从陆地去高丽,自然路途遥远。” “可是从海上走,山东登州离高丽最近处不到四百里。” “黄河回归故道,日后迁都洛阳,政令从洛阳宫经黄河直达渤海,然后换乘海船前往高丽。” “从黄河入海口到旅顺口不过五百里,从旅顺口到达高丽也是五百里。” “一路全是水路,往来非常方便,比起往来两广、云南、四川还要方便,何来遥远之说?” 朱元璋皱眉道:“海上风浪大,太过凶险啊。” 陈景恪反驳道:“陛下忘了新式海船了吗,安全性大增。” “这次护送大明使节团,山东水师就和北元辽东水师进行了一场大战。” “我军主动驶入深海,利用风浪以弱胜强击败北元水师。” “新式战船才出现半年多,造出来的多是中小型船只。” “据说现在正在造五千料大船,一旦成功渤海、黄海的风浪,将再无威胁。” “而且青州已经是北方最大的晒盐基地,稍加发展必是一座极其繁华的城市。” “有青州作为支撑点和抓手,可轻易控制住高丽。”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你当初设计黄河改道,在青州设盐场。” “还有蛊惑咱开海、组建水师、打造新式海船,是不是就已经算到今天了?” 陈景恪倒也没有隐瞒,说道:“陛下英明,不过要说专门为了算计高丽倒也不至于,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罢了。” “毕竟黄河改道受益最大的,还是河南、山东、北平南部以及整个淮北地区。”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英明个屁,被你小子骗的团团转。” “走一步看两步的是人才,看三步的是天才,你小子走一步能看五六步。” “你准备怎么安排这块地,一并说吧,也别一点一点往外挤了。” 陈景恪‘嘿嘿’笑道:“是陛下安排,我只是提点小小的建议。” 朱元璋嗤笑道:“行了,别拍咱的马屁了,快说。” 陈景恪这才正色道:“陛下担心高丽复叛,我以为可能性不大。” “唐朝时,高句丽、新罗、百济和中原的交流并不频繁,当地人对中原也并不向往。” “尤其是高句丽和百济,更是与中原敌对。” “就算是新罗,也只是迫于高句丽的压力,才不得不向大唐称臣。”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降而复叛,让新罗捡了个便宜。” “但也正因为大唐曾经彻底征服过他们,让他们对中原生出了敬畏之心。” “即便新罗攫取了胜利果实,也依然不敢真的生出叛逆之心。” “他们始终向中原称臣,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习俗。” “经过数百年的同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传入,让高丽大部分人都心向大明。” “《华夏简史》的传播,消除了双方之间最后一点隔阂。” “这也是我建议陛下派出使节团的原因。” “可以说,此时的高丽就是一颗熟透了的果子,等着大明去采摘。” 一席话说的朱元璋也不禁连连点头: “有道理,细思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如何实施统治呢?” 陈景恪说道:“按照陛下之前的计划,将潭王封在此地。” “但他这个王只是个傀儡,是过渡性质的。” “所以,在制度上要做出改变,不能弄成先秦时期的封国,最好效仿汉朝。” “藩王虽然有极大的权力,但相国等官吏,需要朝廷派遣。” “然后迁徙高丽百姓到中原定居,现在河南、山东两省加起来,不足一千万人口。” “完全可以在这里安置百万人。” “再从南方人口稠密的地方,迁徙一部分百姓去高丽。” “这次人口清查,定然会查出很多隐户。” “这些隐户都是无地之人,去高丽就给他们分田分耕牛,再分一个婆娘,他们肯定会愿意去的。” 朱元璋再次点头,当初要饭的时候,谁要是给他分田分婆娘,让他去哪都愿意。 “还有大户人家的奴仆,大明继承了辽金宋元三朝太多的糟粕。” “汉唐时期朝廷努力减少贱籍奴隶,隋朝隋文帝更是公开和贵族抢夺人口,不允许贵族蓄奴。” “据说唐太宗年轻时,因为家中奴仆太少,土地没有人耕种,其母太穆窦皇后带领他们亲自种田。” “只是辽金元乃蛮夷建国,还保留了这种制度。” “至于宋朝我都懒得再鄙视他们了,他们是第一个主动增加贱籍人数的朝代。” “甚至一度将平民的地位,贬低到和贱民同等,就这还好意思说自己以文治国。” “后来大明立国,您老人家日理万机,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没顾得上这一块。” “这些糟粕制度就被保留了下来。” “这些奴仆虽然生活在大明的土地上,却并不能算是陛下的子民,而是他们主人的私有物品。” “这叫什么?这叫与君抢民,他们抢夺了本属于您的人口。” 朱元璋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听到后面一脑门黑线,打断道: “行了行了行了,咱知道你爱民如子想废除奴籍。” “不用拐弯抹角,这件事情又不影响国体,咱就答应你了。” “你直说,准备怎么改?” 陈景恪心下一喜,说道:“废除奴籍,将奴仆改成契约制。” “契约时间为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期间要保证奴仆的薪酬和基本的权益。” “时间到了之后,如果双方都同意,可以到衙门续约。” “如果双方有任意一方不同意,则不能续约。” 朱元璋突然沉默不语,让陈景恪很是担忧,莫非他不同意? 哪知,朱元璋却幽幽的问出一个问题: “你可听说过纳妾救人的说法?” 陈景恪摇摇头,纳妾和救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朱元璋叹道:“当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有人递过来一根稻草,都是活命的希望。” “尤其是乱世,百姓无立锥之地,男人都活不下去,女人更是凄惨。” “哪个大户人家,要是肯广纳妾室广收奴仆,即便他再刻薄,也会被视为大善人。” 陈景恪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害怕有些穷人,连做奴仆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这个想法,他只能说很幼稚。 “陛下,大明现在地广人稀,还远未到考虑此事的时候。” “前朝有丁税,大明准备摊丁入亩。” “不用缴纳丁税不用服徭役,就算失去土地,百姓还能靠做工勉强糊口。” “况且,大明未来要给皇子皇孙们建制立国的,又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以晋王为例,他想在碎叶川立国,就算给他五百万人都不够用。” “您有二十几个儿子,太子现在有三个儿子,未来会更多。” “太孙也会有很多儿子,太孙的儿子也会有很多儿子……” “就大明这点人口,就算再翻十倍,都不够用。” “现在咱们多解救一个人,未来就能繁衍出十个人来,缓解大明的人口压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的情况,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思想去衡量问题了。” “陛下,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您拿出魄力,做前人连想都不敢想之事。” 朱元璋被这一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说的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推行变革册封诸王。 然而老朱毕竟是老朱,很快就冷静下来: “嘿嘿,一不小心又差点被你小子给忽悠了,什么做前人不敢想之事。” “咱只要大明国祚能多延续几年就满足了。” “不过你这个提议确实有几分道理,摊丁入亩之后,大明百姓身上的重担减轻了许多。” “就算真的失去了土地,也能活的下来……” “嗯,咱想起来了。还要开海,在民间推广手工业,生产很多商品……” “如果能赚到钱,肯定会有人扩大规模,雇佣人手做工。” “如此一来,失地百姓凭借做工也能活下来。” “嘿……你小子的算计可真深啊,环环相扣……” “你能给咱说说,你还设计了那些环节,让咱也涨涨见识……” 陈景恪憨笑道:“陛下真的太高看我了,有些真不是提前设计好的。” “世界的规则本就是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明之前的
相关推荐:
异常乐园
天运贵女(全)
互攻主义
温柔刀(1V1)
窥视
恶劣的你(骨科)
宿主总是在死(快穿)
绿尾羊羔(校园 1v1)
异种奇闻 (H)
但求其爱(年下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