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19章

第119章

里很慌,不过是强作镇定罢了。” “能拿捏他,也不是我的办法有多高明。” “而是我为刀俎,他为鱼肉,只能任我宰割。” 朱棡点点头,很多时候‘势’比任何高明的方法,都更有用: “你为何要将武士出身的倭寇全杀了?” 朱雄英也有同样的疑惑:“对啊,武士的战斗力更强,为何你不想办法收服他们呢?” 陈景恪解释道:“日本的某些情况,和先秦时期有些相似。” “非常讲究血统,阶级严重固化。” “贵族的后裔即便是落魄了,在血脉上也是高贵的,平民几乎很难实现身份的跃迁。” “在贵族和平民之间,还有一个阶层,就是武士。” “这个阶层怎么说呢,就是靠卖命杀人来维持自己地位的……” 他为两人介绍了日本的各个阶层,最后总结道: “武士这个阶层,经历过武士道教育,较为好战桀骜不驯。” “他们是主动来大明劫掠的,很难真正将其折服。” “就算迫于压力屈服于我们,也很容易反噬。” “农夫、小商人、手工业者,身份更加低下。” “他们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对国家大义并不是太在乎。” “当倭寇大多是因为破产,实在活不下去了,比较容易屈服于强权。” “所以,我才让人将所有武士全部杀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且当着农夫、小商人的面杀,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让那些落魄贵族动手,则是为了彻底断他们的后路。” “在军队里,武士的作用类似于大明的世袭武官,是一支军队的骨架。” “所以贵族争霸,核心力量就是武士。” “而且武士之间有着许多潜规则,也更加的抱团。” “如果让日本的武士知道,他们为了活命杀了一百多武士,将不会有武士再去效忠他们。” “没了武士的效忠,他们将彻底沦为下等人,再无重振家业的机会。”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亲手杀了那么多武士,他们就只能听命于我们。” “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让他们回去当间谍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必要,大明支援他们一批军需物资,让他们去日本争霸。” “起兵的名义我都替他们想好了,振兴家族。” “这种情况在日本很常见,不会有人想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至于军需物资,可以借松下纯太郎这帮人的手转交。” “他们本就在一起当过倭寇,相互认识并不奇怪。” “这些物资,名义上是他们在大明劫掠的。” “想要效仿吕不韦奇货可居,支持这些落魄贵族复兴家族。” 朱棡眼睛一亮,说道:“不错,这个方法更加直接好用。” “还有松下纯太郎那些人,也可以让他们去劫掠日本沿海村镇。” “抓捕来的百姓,可以用来壮大自身,说不定他还真能有一番作为。”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还要对他们洗脑……嗯,施以教化。” “让他们知道,大明才是宗主国,他们只是藩属……” “然后再让他们,将这个消息告诉日本的底层百姓。” 日本高层皆以学习中国文化为荣,然而却禁止底层百姓学习。 当然,不是为了针对中国,而是禁止底层百姓学习任何文化知识。 包括日本本国的文化知识,也不允许学。 说白了,就是愚民教育。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很清楚一个道理,舆论这东西,你不重视就会被别人占领。 日本稿愚民政策,反而方便大明宣传自己的思想。 等到基层百姓,都接受了‘华夏’这个概念,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总之,在这个世界,日本必须要彻底消失。 先将他们的国家消灭,然后毁灭文字、文化…… 第225章 力学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就开始对那些倭寇俘虏进行调教。 对松下纯太郎他们的教育就比较简单,学习华夏简史。 然后告诉他们大明的先进文明,什么科举改变命运啊,军功爵制改变命运啊。 还有什么均田制啊,摊丁入亩啊。 带着他们到繁华的地方游历,见识各种美好。 还带着他们参观军队,了解大明的强大。 从文化、制度、军事上,让他们羡慕大明。 然后给他们画大饼,做大明的狗可以获得那些好处。 除了画饼,还要有一些实际好处。 分地,在大明给他们每个人,都划分了一块土地。 但这块地暂时还不完全属于他们,要立下功劳才能拿到。 还许诺他们,可以将在日本的家人接到大明入籍。 然后没多久,这些还未入籍大明的倭寇,就纷纷以大明子民自居了。 嗷嗷叫着要回日本,为大明立功。 对这个效果,陈景恪非常满意。 同时感叹一声,老美培养殖人的办法真是太好用了。 而朱雄英和朱棡,则忙着做笔记。 这种教化方法很好很经典,要学习总结,以后在更多的地方使用。 那十三个落魄贵族,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们虽然落魄了,但身为贵族,还是接受过一定教育的。 对日本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感情。 想要改造他们,并没有那么容易。 陈景恪给他们找来了老师,专门教授朱理学和华夏简史。 有些人暗地里抵触,学的一塌糊涂。 陈景恪什么都没说,过上一段时间进行考核,将成绩最差的三个人杀掉。 剩下的人都才开始用心学习。 朱棡提出了疑问:“他们心有怨言,将来放回去恐怕也很难为我所用。”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对于他们这种人,忠诚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利益才是。” “只要大明保持强大,跟着我们能获得好处,他们就会一直屈服于我们。” “更何况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能和我们合作。” “而且,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搅乱日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至于他们是否忠心,其实无所谓的。” 他们忠心,表现的足够好,还能让他们活下来。 不够忠心,利用完正好一起杀了。 朱棡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自己想的太多了。 像这种贵族,连自家君主都能卖,又怎么可能会效忠大明。 不需要问他们心里想什么,只看他们做什么就可以了。 既然说到了这里,陈景恪就决定多说几句: “我们真正要教化的,是他们的后人和普通百姓。” “让他们的后人从小接受大明教育,他们就是大明人。” “至于普通百姓,本就没有什么家国概念。” “他们只关心,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 “只要大明做到了,他们就是大明子民。” “而且大明教化四夷,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个优势可以确保,我们势弱的时候难以被敌人教化。” “我们优势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的教化别人。”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 某人类灯塔国,靠着自由大旗,在舆论阵线教化别国年轻人。 然后靠着这些年轻人,演变了许多国家。 但这一招,最终在中国面前碰了壁。 有那么几十年,中国的年轻人确实迷茫过,不少人在互联网上当过美分。 但他们很快就清醒过来,更多的人成了战狼。 那些人又开始污名化‘战狼’这个词。 然而,中国还是一天天变强。 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层出不穷,将殖人嘴里的明珠一颗颗摘下。 更多的中国年轻人,重新拾回了自信。 虽然国家还有很多缺点,但这是我们的国家。 我想怎么骂就怎么骂,但你一个外人骂,就是不行。 这就是文化底蕴带来的优势。 即便我们身处谷底,也能靠着优势完成振兴。 而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又在南方停留了两个多月,时间进入十一月份。 朱雄英才在朱元璋的一再催促下,启程返回应天。 这次他享受到了真正的君主待遇,群臣出十里相迎。 国君是三十里,太子是十五里。 为了孝道,不能在礼仪上超过父亲,所以迎接他的标准定在了十里。 这并非固定的礼仪,属于实际操作中形成的潜规则。 以前群臣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 不过是太孙罢了,你爹都还没登基呢,你要什么礼仪规格。 样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正是因为他此行,在南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树立了威信,收获了人心。 群臣才会如此郑重其事的,制定这套礼仪规格。 蓝玉本不用亲自出迎,但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孙捧场,他还是带着一票部下来了。 见到群臣如此恭敬他就知道,太孙已经化龙,不用自己搭台了。 心中无比的开心。 太子妃,你在天上看到了吗。 你的儿子长大了,已经有了君威。 想必你在天之灵也很高兴吧。 皇宫里,朱元璋急的团团转,不时的催促人去打探: “太孙怎么还没到呢?” 朱标在一旁劝道:“爹,他都是大人了,您别总将他当小孩子看。” “您这样,他不更无法无天了。” 朱元璋怼道:“放屁,咱的乖孙乖的很,怎么会无法无天。” “瞅瞅哪有你这样当儿子的,整天都不让咱和乖孙亲。” 朱标暗自懊悔,怎么就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这种事情不知道发生多少次了,这老头见到他大孙子就会失去理智。 教导别人子孙,那都是一套一套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都能给整出来。 轮到他的宝贝大孙子,就全忘了,那叫一个溺爱啊。 这孩子没长歪,真是奇迹啊。 终于,孙福气喘吁吁的跑过来:“陛下……陛下……太孙进皇城了。” 朱元璋大喜,就想去迎接。 脚步刚抬起,似乎想到什么,又收了回来。 然后脸上的表情一拉,回到大殿内的龙椅上坐好。 朱标再次无语,得,这老头还端起来了。 朱雄英脚步轻快的走进来:“皇爷爷,父亲,我回来了。”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 “身为太孙,走路凫趋雀跃像什么样子,给咱站直了。”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一溜烟跑到他身边,狗腿的给他捶起了肩膀: “皇爷爷,您不知道,在外面我天天想您挂念您,茶饭不思。” “您看这个力道舒服吗?” 朱元璋下意识的点了一下头,马上又反应过来,继续拉着脸说道: “你挂念咱?呵……这话骗鬼鬼都不信。” 朱雄英说道:“真的,不信你把三叔和景恪叫过来……” “景恪说,我做梦都喊皇爷爷呢。” 朱元璋也是借坡下驴,说道:“真的?你们俩好的穿一条裤子,不会是合起伙骗咱吧。” 朱雄英叫屈道:“皇爷爷您这样就太伤我的心了……” “景恪才会骗您,我怎么会和他同流合污呢。” 朱元璋也不装了,轻轻拍了他一巴掌: “莫要胡说,我看就你小子鬼点子多,变着花样哄我开心。” 朱雄英打蛇随上棍的道:“我哄自家爷爷开心,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朱元璋很是认同的道:“真是个孝顺的孩子,比你那不成器的爹孝顺多了。” 朱标很想吐槽几句,但修养实在让他做不出这种轻浮的动作,只能说道: “爹,三弟和景恪还在外面呢。” 朱元璋似乎才想起他们,将两人喊了进来。 简单聊了几句,就让陈景恪回家了。 今天不是谈工作的时候,先回家聚一聚,改天再谈也不迟。 主要是他们在外面的事情,老朱都清楚,没必要当紧这一时半会儿的。 大半年没回家,陈景恪也确实很想念家里人。 以前是只挂念父母,现在又多了一个。 回家之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尤其是福清,激动的眼泪汪汪的。 晚上就是大家喜闻乐见,但不能写的节目。 总之,小别胜新婚,懂的都懂。 第二天陈景恪也没有去宫里,而是在家好好陪了陪父母和媳妇。 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明里暗里那么多人保护,也不可能出事。 值得一提的是,福清整理的驸马传奇第一部终于完稿。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确实挺精彩的。 但怎么说呢,过于以主角为中心了,好似地球离了主角就不能转了。 这严重不符合现实,但很符合小说的套路。 读者就喜欢看这种。 福清还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景清居士。 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对于媳妇的心意,陈景恪自然非常感动。 马六甲海盗也已经动笔了。 但碍于想象力,即便有陈景恪提供的主线和细纲,写的也比较吃力。 不过写出来的质量,确实不错。 看来自家媳妇不只是在政治上有见地,文学方面还是有一定功底的。 只是以前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罢了。 以后要好好将她往这方面培养,以后能靠自己的能力名留青史。 而不是以朱元璋的女儿、陈景恪的妻子之类的身份,被史书记住。 第三天,陈景恪依然没有进宫,而是窝在家里制作了一个小玩意儿。 当看到这个小玩意儿的功能时,福清惊的久久合不拢嘴。 第四天,陈景恪终于进宫,见到了朱元璋。 朱标、朱雄英也在场。 陈景恪以自己的视角,将这一路的经历讲了一遍,还阐述了这么做的原因。 他的侧重点没有放在军国大事上,这方面朱雄英和朱棡肯定已经讲过,没必要在赘述。 他主要讲了另外两方面,生产力和卫生防疫。 “臣……” 朱元璋打断他道:“这里又没外人,别臣臣臣的。” “咋地,出去半年回来和咱生疏了?” 陈景恪心中一暖,不论老朱是真心实意,还是故作姿态,他都很感动。 “好吧,是我的错……我一直在强调生产力改变世界。” “半年前我拿出的哪几项改良技术,其效果陛下也看到了。” 朱元璋不禁连连点头,然后气道: “你小子,有这种好点子为何之前不说?” 陈景恪说道:“很多东西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根据我所学的知识,推理出来的。”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你不是说技术的出现不可掌控,充满了偶然性吗?怎么推理?” 陈景恪解释道:“我说的是,之前生产力的发展,更多是靠偶然。” “但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我们将规律摸清楚,形成系统的知识。” “然后就可以利用系统的知识去推理……主动去发现新技术……” “好比飞梭,就是穿线用的工具……” “线穿的越快,织布的速度就越快……” “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如何才能让飞梭穿的更快呢?” “于是,我就想到了新式飞梭……” “滑轮和轴承,涉及到的学问要略微深一些,但也只是力学的皮毛罢了。” 朱元璋眼睛一瞪,说道:“等等,你方才说什么?力学?皮毛?” “滑轮、轴承这么精妙的东西,竟然还只是那什么力学的皮毛?” “那这个力学高深一点的是什么样子?还能让人飞起来不成?”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拿出自己做的小玩意儿。 一个带盖子的琉璃杯,奇怪的是,盖子上还有一个小轮子。 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玩意儿,将轮子和盖子连接在一起。 屋内三人都看了过来,这小玩意儿能做什么? 朱元璋问到:“这是什么东西?怎么看起来像是茶杯?” 其实他想说的是,你就准备用这玩意儿,让咱见识高深力学吗? 不过因为陈景恪一直以来的神奇,他没有将这种质疑表露出来。 陈景恪依然没有解释,而是让人取来一壶滚烫的开水,然后让所有侍者都离开。 在朱元璋祖孙三人的注视下,他打开盖子到了半杯水,然后小心的将盖子盖上。 并用手轻轻的转动了一下轮子。 然后……轮子就自己高速旋转起来。 第226章 万物之理 看着祖孙三人震惊的模样,陈景恪心中很是得意。 就喜欢看你们这些土著没见识的样子。 他弄的这个东西叫斯特林发动机,也叫温差发动机。 结构非常简单,简单到很多商家,将它作为茶杯盖子上的装饰品。 杯子里倒上热水,盖上盖子轻轻转动一下轮子,就可以一直旋转。 直到杯子里的水温降下来。 前世陈景恪读高中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好的物理老师。 为了让他们对物理感兴趣,手工制作了很多小玩意儿。 还教他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这个斯特林温差发动机。 当时陈景恪用易拉罐、气球、细铁丝等废料,制作过一个。 那种成就感太强烈了,他也由此喜欢上了理科。 还有那种简易留声机,用一次性塑料杯当唱片,牙签当唱针,一次性纸杯当喇叭。 只能说,一个好的老师,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今天,陈景恪也准备用类似的方式,让朱元璋等人感受到理科的魅力。 为后续发展理科,攀登科技树,奠定思想基础。 以前他只是强调生产力改变生活,但除了印钞和琉璃,他没有弄过什么黑科技。 原因很简单,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技只会成为压榨的工具。 所以,他才会先从制度方面着手,对大明进行种种改革。 目的就是为百姓松绑,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如果朱元璋一家子不同意他的制度改革,不愿意为百姓松绑,那黑科技还是先留着吧。 找机会离开大明,在海外弄块地,然后从国内弄点百姓过去。 自己发展自己的。 还好,他的各种政策被采纳,并在大明成功施行。 虽然各种不公依然普遍存在,但百姓身上的枷锁,确实被卸下来了一部分。 皇权时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相关推荐: 湿卵胎化   都市药王医仙   胖受惹人爱   封神之万仙阵   耻辱任务   老师,你兴奋了吗?   绿尾羊羔(校园 1v1)   男娼   异常乐园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