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50章

第150章

你说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骄傲的道:“确实如此,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 摊丁入亩、废除奴籍、取消匠籍等专属户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陈景恪没有打击他的热情,而是继续说道: “仅仅做这些还不够……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为何蒙古不同于以往的草原霸主吗?” 朱雄英说道:“因为他们完成了身份上的认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这是以往草原霸主没有做到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这一点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们汉人还要好。” “除了读书人,普通百姓又有几个对汉人这个身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吃饱。 所以每逢战乱,都会有无数汉人百姓,主动去投靠异族建立的国家。 只要那个国家能给他们一口吃的。 这种事情,历史上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 但这能怪百姓吗? 在高高在上的权贵士大夫眼里,当然要怪百姓数典忘祖。 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让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群的过往,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 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就想让他们对族群和国家产生认同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时期,无数百姓奋起抵抗外侮。 为什么? 因为仁人志士们与百姓一起学习,民智觉醒了。 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团结起来,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打败了所有强敌,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和尊严。 所以问题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统治阶级身上。 只是统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将责任推给百姓罢了。 朱雄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自然是认同他的观点的: “所以你才会提议编写《华夏简史》,让世人知道华夏的历史,从而产生族群认同感。” 陈景恪叹道:“但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真正能看到这本书的又有几人?” 朱雄英嘴巴张了张,最终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这其实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以做到,更在于朱元璋和朱标的犹豫。 他们习惯了愚民政策。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将所有问题都简化了。 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 一旦开启民智,一旦百姓学会问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统治阶级是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的。 包括朱元璋和朱标,都不例外。 甚至就连朱雄英内心,可能都存在着相同的疑虑。 愚民政策那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冒险开启民智? 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继续说道:“如果大明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这一隅之地称王称霸,愚民政策确实很好用。” “若我们想走出去,想与世界列国争雄,就必须要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 “否则大明还有什么值得百姓留恋的呢?” “如果他们掌握有一技之长,还有机会成为他国君主的座上宾。”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还要回到大明?” “到时候大明的人才就会为列国所用,来和大明争锋。” 朱雄英眉头一挑,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也是他和朱元璋朱标不一样的地方,从小接受陈景恪的教导,他的目标更加远大。 尤其是帝国计划的提出,让他的理想有了切实的目标。 只要是对帝国计划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去做。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听进去了,心中一喜继续说道: “帝国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必须要打好基础。” “陛下当政期间,以解决边患为主。” “待到太子登基,就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主。” “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好从眼下就开始做。” “待到二十年后,大明海晏河清,府库里的财物堆积如山。” “天下人皆以华夏子孙为荣,以大明子民为傲。” “到那时差不多也该你当政了,正好大展拳脚。” 朱雄英被说的热血沸腾,不过毕竟不是小孩子了,还保持着清醒。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这样吧,回头我找皇爷爷好好说说此事。” “至少先让百姓知道大明是如何对他们好的,让他们对大明产生归属感。” “这一点,我相信皇爷爷也不会反对的。” 陈景恪说道:“也只能如此了,反正咱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万事不着急。” 朱雄英点点头,佩服的道:“以前我只知道你很聪明,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你。” “但你在这个时候提议休养生息,还是让我刮目相看。” “不瞒你说,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大明该如何走。” “我想的是,一鼓作气将北元彻底打垮。” “然后开启西域和日本两条战线,争取早日拿下两地……” “直到皇爷爷告诉我,你提议大明休养生息五年,我才反应过来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以前我一直觉得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家已经破败不堪,难道他就看不到吗?” “相比起来唐太宗就清醒多了,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战,既不影响百姓安居乐业,也不耽误他成为天可汗。” “后来因为政策失误导致蜀地叛乱,他也能及时认识错误更改政令。” “……两个君主一对比,差别太明显了。” “所以我一直好奇,为何汉武帝就不能和唐太宗一样呢?” “当时我以为,两人之间的差异是性格造成的。” “经此一事我才知道,并不全是性格原因,还有当局者迷。” “我们看古人的事迹,自然能品头论足说的头头是道,总以为事情并不难啊。” “真正轮到自己了,就会陷入自己的认知里无法自拔。” “我想汉武帝就是如此,他总觉得国家还能坚持,再苦一苦百姓也没什么。” “殊不知,民间已是哀鸿遍野。” “我之前也陷入了和汉武帝一样的思维,只看到了外患,看到了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却忽略了国家和百姓面临的困境。” “就连皇爷爷自己也说,若非你提醒,他都准备明年再派大军北伐草原。” “满朝文武只有你是最清醒的,看到了花团锦簇之下的危机。” 这一番话说的陈景恪无比欣慰。 此刻他彻底相信,就算没有自己,朱雄英也能建立一个比以往更好的世界。 “哈哈……你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不弱于历朝历代任何明君雄主了。” 朱雄英摇摇头,谦虚却自信的道:“现在我自然不敢与前贤相比,但未来我必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景恪,你会一直帮我的,对吧。” 陈景恪郑重的道:“只要我还能动,只要你还需要,我必定站在你身边。”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好,这话我记住了。” 陈景恪点点头,转移话题道:“咱俩这番话,用不了一会儿就会出现在陛下的案头,估计他老人家又想骂人了。” 朱雄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放心,他老人家骂你的时候,我会帮你说情的。” 第269章 进退有据 朱元璋确实很快就知道了那一番谈话,却并没有生气,而是找到朱雄英谈了许久。 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事后朱元璋下旨: 着太孙摄礼部、国子监、鸿胪寺事务……三衙官吏悉听调遣,不得有误。 这个任命相当突然,太孙才十五岁,且还未组建自己的班底,这时候就摄政务实在有点早了。 但随即大家就很平常的接受了这个认命。 朱雄英虽然很少露面,但之前南方除虫害、安抚蛮夷部落、上书摊丁入亩等政绩,实在太过于突出了。 属于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百官认可的。 且他还天然拥有军方和勋贵的支持,摄政务就显得很正常了。 当然,在百官看来,此举更多是让太孙观政,并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陛下和太子在为太孙铺路。 要知道,国子监掌管天下学政,礼部掌管科举,是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 太孙统摄两衙门,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才,为将来打基础。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 那些皇帝防太子和防贼一样,怎么可能会让继承人掌管后备官吏选拔。 但大明朝不一样,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和太子那真的是父慈子孝的典范。 皇帝生怕太子能力不够威望不足,天天给他加担子。 太孙的情况也类似,早早就开始崭露头角。 现在为太孙铺路虽然早了点,可也完全符合皇帝和太子的行事风格。 然后,就有很多官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 此时入了太孙的眼,那就是潜邸旧臣,将来必获重用啊。 蓝玉等坚定的太孙党,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纷纷放话出去,谁敢阳奉阴违糊弄太孙,他们就和谁没完。 陈景恪却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当他看到这条任命,就知道朱元璋妥协了。 都不用想就知道,定然是因为朱雄英。 在这种事情上,谁说话都不好使,只有朱雄英才能让朱元璋去冒险。 此时他无比庆幸,还好自己一开始就抓住了朱雄英。 这些年又悉心教导,让他成了材,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 ----------------- 朱雄英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就大动干戈,而先花时间全面了解了三衙的运作模式。 这让一众文臣更是喜上心头。 这是太孙谦恭礼贤下士的表现啊,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君主。 之后朱雄英并未插手礼部和国子监的事务,而是先对鸿胪寺下了手。 他带人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宗藩规则。 说是宗藩规则,实际上就是外交准则。 在这里他将外国划分为两类五种。 第一类是藩属国,第一种是亲王藩属国,第二种是异姓藩属国。 第二类是没有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和势力。 一种是盟友,二种中立国,三种敌对国。 每一类国家的使节,在大明享受的待遇都是不同的。 但不管是哪一类使节,都不再拥有任何特权。 虽然朝廷律法上没有规定要优待番邦使节,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情况。 番邦使节就是拥有种种特权,很多蛮夷部落也是如此。 朱雄英将这些潜规则统统废除,将一切都摆到了台面上。 对此武将集团自然是支持的,我们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结果人家的使节还要受优待,凭什么? 文官集团也同样是支持的。 很多人以为文官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卑躬屈膝。 事实上这是误解,儒家是最反对这种政策的。 不少大儒都曾公开抨击过这种情况。 遇到中原王朝强势,皇帝又比较务实的时期,外国使节就几乎没什么特权。 如果皇帝比较好大喜功,那就没办法了。 比如杨广,为了炫耀隋朝强盛,竟然要在迎接外国使节的道路两旁挂满丝绸。 遇到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比如宋朝……那是没办法。 即便是宋朝,也不缺乏强硬的文臣武将。 反过来说,为何中原王朝对待外国使节的差异如此巨大呢? 答案很简单,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 无法可依的情况,一切只能按照上面的意思来。 上面不说话,下面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使节? 现在朱雄英改变了这种情况,直接制定了完善的律法。 以后接待外国使节,完全照章办事就行了。 这种情况,反而是文官集团最乐于见到的。 这还不算完,这套法律还对赏赐、国礼交换等做出了规定。 赏赐是给正儿八经的藩属国的,全凭皇帝喜好。 但一般不能超过藩属国进献贡品价值的三成。 毕竟是赏赐给小弟的,不能落了大哥的面子,多给一点也能理解。 国礼交换是给非藩属国准备的,必须等价还礼。 也就是说,别人送一文钱的礼,大明就对等还一文钱,不能多也不能少。 对于这个规定,文官集团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 大明暂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现过太多了,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为最。 别管是什么人,只要自称是某某势力的使节,带着一些礼物过来声称要朝觐天子。 只要再说几句好听话,马上就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的赏赐。 很多势力都将这种事情当做了生意,变着花样的来朝觐。 他们心里真的敬仰天子吗? 恐怕恰恰相反,这么好骗的大傻子,怎么就不多几个呢。 官僚集团难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难道他们就真的愿意陪着皇帝当冤大头吗? 答案是否定的。 谁都不想当傻子,只是没人敢戳穿罢了。 现在朱雄英自己主动将此事摆到台面上,官僚集团自然很乐于见成的。 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再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个人威望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其中自然有陈景恪的功劳,准确说这套规章制度,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起草的。 “中原王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未想过与他国平等相交,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国。” “所以也就无所谓外交制度,在这一块完全就是空白。” “但以后大明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要接触更多的国家。” “我们必须学会与他国平等论交,否则就是自绝于世界列国。”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制度,既可以保证大明的利益,又可以与他国正常相处。” “我们大明的官吏与外国接触时,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处理外交事务就能更加从容。”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决定,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从这里烧起。 陈景恪又说道:“第一把火从这里烧,也能避免触犯百官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学政和科举是国之大事,自有成熟的章程在,且备受瞩目。” “你若在这里搞变革,必然会引起官僚集团的警惕乃至抵触,降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外交则不然,这一块向来不受重视。” “你从这里着手,不会触犯任何人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不满。” “又因为这是空白地带,你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一份不小的功劳。”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就等于是白捡一份成绩。” “等到你的能力获得大家的信任,再插手学政和科举事务,就不会显得突兀。” “百官也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这番话朱元璋和朱标也听到了,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然后陈景恪提完建议,就再次隐藏在了幕后,将功劳让给了朱雄英。 这一切朱元璋和朱标都看在眼里,对陈景恪愈发满意。 尤其是朱雄英确实通过此举获得了更高威望,也让他的谦让变得更有价值。 当然,陈景恪也没闲着。 他抽空将学堂给开办了起来,给书院取了个名字: 洛下书院。 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没什么可说道的。 第一期招收了两百名学生。 权贵官僚出身的子弟只有不到二十人,这让陈景恪放下心来。 他还真怕自己的书院变成权贵子弟学校。 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太高看自己的名声了。 当然,这其中‘技工学院’的流言,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关谣言流传开的时候,不少人来问他是不是真的,他都没有否认。 在这个文学至上的时代,‘技工学院’太非主流了。 正常官宦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来。 也就徐达等核心勋贵才知道真相,将孩子送了过来。 剩下的学生,一部分是收养的孤儿,他还特意收养了一些孤女。 只要这些女孩子能有一个学有所成,在科学上有所建树,都可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 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工匠子弟,都是原本隶属于朝廷的工匠家的子弟。 他们对于研究百工技巧并不抵触,甚至还很高兴。 人数最多的,还是形学研究班成员的家族子弟。 他们才是真正了解陈景恪本领,又对杂学没有偏见的人。 对此陈景恪也没有拒绝,相反他还很支持。 一来是家学渊源,他们能学的更好。 二来……就这么说吧,理科是一门有钱人才能深入研究的学问。 没钱连实验器材都买不起,拿什么来研究。 形学研究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穷人。 他们有那个物资条件,支持自家孩子深入研究。 当然,如果贫民子弟中出现了天才,陈景恪是愿意自己出钱培养的。 书院的先生,则全部由形学研究班的成员担任。 现成的人才不用白不用。 而且现在形学研究班规模也大了,常驻其间的就有百十号人。 外放任职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大家平日里一起研究学问,没事儿就侃大山好不快活。 得知书院需要先生,不少闲的无聊的人自告奋勇,表示一定将学生教导好。 对于陈景恪提供的教材,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形学研究班现在腰杆子也硬了,准确说是算学圈子都硬气起来了。 虽然不敢正面和儒家掰腕子,但也不再如以前那般被单方面吊打。 而儒家也知道拿他们没办法,因为计官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专业种类,无可取代。 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金钞局几乎是计官一手把持。 就算平日里的工作,很多账目只有专业的计官才能看懂。 文官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既然无法将算学踢出去,也就没有继

相关推荐: MIKUMI(H)   文弱书生的顶级雌虫哥儿   翡冷翠的毛血旺(1V1甜文)   窥视   总有OMEGA想上我   但求其爱(年下1V1)   男娼   [HP同人] 住蜘蛛尾巷的巫师们   兽性狼爹抢妈咪   分手后前男友得了抑郁症,怪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