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99章

第199章

。” 解缙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在这里任职一年,他岂会不知道这些。 但对于这种情况,他也确实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 “我已经将此事上奏朝廷,希望朝中诸公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吧。” 方孝孺问道:“缙绅才华横溢又胸怀大志,将来朝堂之上必有一席之地。” “对于此种大事,当有自己的见解才行,为何全部推给他人。” 解缙苦笑道:“希直兄过奖了,愧不敢当。” “在其位而谋其政,以前我正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会被贬谪到泰宁。” “朝中诸公各有盘算,我又何必胡乱谏言惹人不喜呢。” 方孝孺皱眉道:“君子当顺境不惰逆境不馁,缙绅缘何发此暮气沉沉之言。” 解缙叹道:“以往我也自恃才学,谁人都不放在眼里。” “世人皆言陈伴读乃亘古第一人杰,我心中实不服。” “一直以为,若我二人易地而处,我必不弱于他。” “然真正来了地方,想要去做实事才发现竟不知从何着手,政务只能托付于幕僚。” “如此过了三个月有余,方才渐渐熟悉政务。” “但也只是熟悉,如何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改良,却毫无头绪。。” “最后还是靠着朝廷的五年计划提醒,才找到一条改善本县经济之法。” “一县之政务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国。” “至此我才彻底醒悟,学问是学问,治政是治政,二者相差甚远矣。” 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说道:“竟将陈伴读作为目标,缙绅你还真是……” 解缙接话自嘲道:“无知者无畏……现在我要做的是学,而不是着急发表意见。” 方孝孺心下了然,歉意的道:“原来如此,是我误会缙绅了。” 解缙笑道:“我还要感谢希直兄一直以来的指点……” 误会解除,气氛再次变得融洽起来。 解缙知道方孝孺和陈景恪的关系,特意打听起他的情况。 方孝孺就捡一些能说讲了一下。 对于政策变革方面的事情,解缙早就知道,并不觉得惊讶。 毕竟,大明国策尽出于陈景恪之手,此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真正让他震惊的,是对方在文学上的造诣。 “你说唯物学是他所创?” 方孝孺颔首道:“是的,正是受到他的指点,我才悟出唯物之学。” “而且他正在做一件更大的事情……我回中原也是为了参与此事。” “此次来泰宁,一是想要见一见缙绅,二是想邀请你回去共襄盛举。” 解缙既是震惊,又有些兴奋,但更多的还是犹豫: “这……不知那陈伴读所为何事?” 方孝孺摇头道:“在未取得他同意之前,我不能向你透漏任何消息。” “且你能否加入也不是我说了算,我今日也只是询问你的意见。” “如果你有意参与,我会将你的作品交给他。” “他看过之后同意让你加入,你才能真正加入进来。” “若他不同意……为兄也只能说声抱歉。” 解缙眉头微皱,如果是别人用这种方法来邀请他,他肯定会视之为羞辱。 可这次的事情是陈景恪发起的,邀请他的人是方孝孺。 这两个人,都有资格用这种方式来邀请他。 甚至,能得到邀请,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荣誉。 他犹豫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方孝孺是儒家叛徒,唯物学必然会和理学发生激烈冲突。 他对理学和唯物学都没有偏见,并不是很想参与进来。 其二,他也有自己的骄傲,对方这样没头没尾的邀请,他也要考虑自身得失。 方孝孺自然也能看出他的犹豫,也能理解他为何犹豫,就说道: “此事不急,缙绅可以慢慢思考。什么时候想好了,给我去一封信就可以了。” “你的文集我也会给陈伴读看,不论他有没有看中,我都会写信将结果告知与你。” 这算是最好的办法了,解缙眉头舒展,说道: “如此,我便先谢过希直兄了。” 之后两人就不再谈这些事情,而是单纯的交流起学问。 在这里停留了四天,方孝孺才告辞踏上归途。 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 “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县衙只有四个命官,乡只有一名命官。”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强是够用的。”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 “所以,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 陈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介绍着。 对面坐着两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祖孙三人。 第二排是李善长、徐达、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 在两排座位的后面,还站着好几排人,都是内阁行走。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想越级跳很难,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为一届,干满了才能提拔。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 内阁行走只是观政,未来都要外放为官。 但什么时候外放,去哪里任职,担任何职,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 毫无疑问,去即将设立的特区,起点是最高的。 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 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 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 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更麻烦。 一个县增加一个官身,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 再加上配套的吏员,数量更加庞大,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 虽然通过开海、均田、税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 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 军饷和官俸两项,就拿走了很大一块。 摊丁入亩之后,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为花钱招募。 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础建设,比如修筑驰道,建设水利设施等。 还有陕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辽东、交趾等地的建设。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 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 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承担哪些政务。 还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胜任新工作。 所以,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 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先在特区试运营,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原有衙门不变的情况下,特区的每个县增设两个衙门。” “第一个衙门是综改司,归内阁直管,在地方设置综改局。 “该机构没有其它诸如司法、民政、税务等任何权力。” “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地方的变革工作和五年计划施行工作。” “同时还要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及时汇总给综改司。” “方便内阁了解地方情况,更准确的做出政策调整。” 众人仔细思考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确实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只是过来旁听顺便提提意见,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儿子朱标。 可不能随便开口,抢了亲儿子的权力。 朱标也很尊敬自家老父亲,先是请示了一下他,才开口说道: “现在不论是深入革新,还是五年工作计划。”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地方官无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脱不行,甚至设置障碍。”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详细信息,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有了综改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景恪这个提议不错,朕以为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于是定下了大基调。 综改司可以成立,接下来直接讨论怎么设置吧。 李善长第一个发言:“陈伴读,不知这综改司和地方衙门,是何关系?” 这就是在问权力归属问题了。 陈景恪说道:“隶属于地方衙门,级别相当于主簿,但在工作上接受上一级综改机构的业务指导。”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不论是革新还是五年计划,地方衙门才是实施的主体。” “没有地方衙门的配合,综改机构恐怕什么都做不了。” “且,还要预防综改机构,不作为乱作为之事的发生。” 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的问题,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作,凭什么听你一个外人的指挥? 说话没人听,综改机构还怎么展开工作? 反过来说,综改机构和本地政府没有隶属关系,本地的经济是好是坏对他们影响不大。 因为搞经济是地方政府的任务,他们只是负责指导。 我们指导了,你没干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尽心尽力的指导吗? 甚至不排除瞎指挥乱指挥的情况。 如果双方有隶属关系那就不一样了,本地经济搞不好,他们也没好果子吃。 这个解释成功说服了大部分人。 这时耿光提出了一个问题: “综改机构隶属于地方衙门,如果他们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阳奉阴违阻挠革新怎么办?” 都没用陈景恪开口,李善长就替他做出了回答: “吏部考功司已经修改了标准,以后变革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将会作为重要考核项目。” “这一项连续两次考核不达标,可直接罢官。” 耿光再无意见,只要他们还想继续做官,就必须支持综改司的工作。 就算遇到真头铁的,我就是反对,就是要阻挠。 那也没关系,时间到直接罢免,换个愿意做的人上来。 就是多耽误两年时间的事情,不影响整体局势。 之后其他人又问了一些疑问,比如具体的职权范围,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陈景恪一一做了回答。 直到众人再无问题,他才开始讲第二项: “增设的第二个衙门叫工商司,主管工商业……” “咳……”这时朱元璋轻咳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华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彼辈多奸猾无耻之徒,故世人多轻之。” “若新衙门以工商为名,恐会引起朝野反对。” “且也会让世人误以为大明要重视商贾,若导致商贾之辈得意忘形,更是不妙。”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衙门的名字,怎么能带商字呢,不妥不妥。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就说道:“太上皇英明,是我考虑不周,那就改一个名字。” “不如叫市管司,全名是市场监督管理司……” “市场包括工业和商业……” 这个名字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就此定了下来。 工商局……市管司主管工商业的注册、布局调整、后续管理。 还有就是集贸市场的建设管理等等工作。 甚至就连开矿等工作,都归他们管理。 总之,现在市管司的职务范围很广。 工商矿业几乎都能管得到,权力属实有点大。 但没有办法,现在大明的工商业底子太薄,分太多衙门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只能先弄一个综合部门统一管理。 等工商业发展起来,再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分拆。 对于这个机构,众人自然是非常的认可。 还是那句话,五年计划之所以推行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专门的机构负责。 市管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关于新衙门,陈景恪暂时就只弄了这两个,再多实在没必要。 况且他又不是万能的,没办法在计划阶段,就将事情做的十全十美。 前世政府机构确实很多,但大多都没办法照搬。 只能先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本来也是设立特区的目的。 接着众人就商讨了市管局的具体职务范围,以及某些事情具体如何展开。 比如不同行业的注册流程。 开小卖部和开商行肯定不一样,开木工作坊和开矿也不一样。 放在前世,你一个中枢机构去做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属实有点不务正业了。 然而在大明,这一切都是开创性的,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 还真就得他们这些决策者去思考拿主意。 如果他们不去思考,而是交给市场自行运作,然后再根据运作情况总结经验。 效率会非常的慢,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他们拿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不管是否有瑕疵,总比没有任何规矩要好的多。 有什么问题,再根据实际操作来完善即可。 等第一套流程被制定出来,下面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就不需要他们这些决策者,来思考这些细节问题了。 这节课一直上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不是事情全部解决了,也不是不想继续往下讲,而是没办法继续往下讲了。 大家都很忙的,每天能抽出一个时辰上课,已经很不容易了。 时间再长会影响到中枢运转。 即便已经严格控制讲课时间,每天依然会堆积很多工作。 七位内阁大臣,要加点班才能全部处理完。 等其他人都离开,大堂内就只剩下陈景恪、朱元璋祖孙三人。 老朱才开口说道:“难怪以前你经常说,大明朝廷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当时咱还不服气,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朱雄英插话道:“皇爷爷您说错了,景恪说的是历朝历代都是草台班子。” 朱元璋笑道:“不用安慰咱,你爷爷咱还没那么脆弱,这是有感而发罢了。” 陈景恪检讨道:“其实我这话说的并不对,是对古人的不尊重。” “人类的文明并非一蹴而就,本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简单到复杂,从简陋到完善。”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一点点加深。” “对国家、对人民、对权力,对责任和义务等等这一切的了解,都是逐渐加深的。” “没有前人的积累,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今天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趾高气昂的说他们看的不够远,是傲慢的。” “未来的后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点评我们。” “轻视古人,就是在轻视我们自己。” 朱元璋笑道:“行了行了,别给咱讲那么多大道理了。” “你说的这些咱都懂,刚才不过是想从侧面夸你两句,你还给当真了。” 陈景恪笑道:“那也不能只怪我一个人,是太子先当真的,我是被他影响了。” 朱元璋和朱标开心大笑起来。 “那也没办法,谁让他是太子呢,这个锅只能你来背。” 说笑了一会儿,朱雄英突然开口说道: “等到特区计划施行的时候,我去那边盯着如何?”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的决定,事实上此事两人早就商量过。 朱雄英从来都不是那种消停本分之人。 只是他很懂得分寸,平时表现比较低调。 现在这么好的锻炼机会,他自然不愿意放过。 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说决定,而是问道: “哦,给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朱雄英解释道:“特区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地位,又懂新政的人去坐镇。” “在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朱元璋不禁颔首,朝廷符合这个标准的,基本都有重任在身很难走的开。 朱雄英还真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特区是大明的未来,我去那里能更直观的了解新政,为将来做准备。” 这个理由更加的充分。 未来的皇帝,自然是懂新政更好啊。 朱元璋已经被说服,不过他没有做决定,而是说道: “此事和你爹商量吧,他说了算。” 朱标也没有谦虚,颔首说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去那边看着也好。” “不过,景恪可不能跟你一起去。” 一来陈景恪有更重要的任务,二来也是锻炼朱雄英独立自主的能力。 朱雄英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说道: “我知道,这次去我也没准备带他。”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我能带妙锦去吗?” 闻言,老朱啥话都没说,起身背着双手离开了。 朱标没好气的道:“有胆子你和你皇祖母说去,看她揍不揍你吧。” 朱雄英缩了缩脖子,说道:“那还是算了。” 陈景恪看着他耍乖卖萌的样子,很是无语。 这小子,天天净想好事呢。 别说两人还没成婚,就算成婚了,也没有带着太子妃去外地历练的规矩。 之后,两人就跟随朱标去了乾清宫,一起帮着处理一些公务。 等到快下班的时候,突然有内侍过来传递消息: 朝鲜王送来了请安奏疏,一同送来的还有编撰完成的《辽东书》。 陈景恪心头一震,随即脸上露出了喜色: 方孝孺回来了。 第337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 谁最希望方孝孺赶紧回来,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但陈景恪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来是方孝孺唯物学小成。 通过书信交流,他大致了解了方孝孺的这套理论的基本情况。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确确实实是正儿八经的唯物思想。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虽然都是唯物学,

相关推荐: 【BL】师尊他在劫难逃   共振   总有OMEGA想上我   春宫图(H)   下课后的契约   女神图鉴,从皇后开始   天上掉下个七仙女   伯母好,我是你女儿的女朋友   上下铺的暧昧关系   [HP同人] 住蜘蛛尾巷的巫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