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两个人永远离开了大家。 一个人绳子断裂被甩进了海里,一个人头部撞在柱子上,被活活撞死了。 两个人的折损,让大家的情绪有些低落。 很多人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出来冒险? 事实上,陈永和也有点后悔。 不过他不是后悔出来冒险,而是觉得太莽撞了。 第一次冒险,不应该走这么远。 他们从朝鲜王国出发,先是去了苦叶岛,再去了虾夷。 在那里得到了鲸海(日本海)之王松下纯太郎的帮助,并拿到了极北海域的部分海图。 之后他们从虾夷出发,顺着北部的岛链到达了传说中的流鬼国(堪察加半岛)。 在这里休整了一些时日,并打听清楚了周围的环境。 得知北方天气寒冷他们决定转向,从流鬼国往东探索。 一开始运气很好,时不时的就能碰到一座礁石岛屿什么的。 每隔几百里,都能有一座大型岛屿,上面有动植物果腹,最关键的是有淡水。 有些岛屿上甚至还有人居住。 这让陈永和他们大受鼓舞,很显然这是一条岛链,顺着岛链往前走很可能会有大收获。 然后他们很快就遭遇了第一次打击。 大风暴来了,风浪大的似乎要把船狠狠的拍进海底。 还好,当时他们正在一座岛屿上休整,幸运的避过了风浪。 当时他们还没当回事儿,以为就是一场罕见的风暴而已。 等风浪平息,就继续出发了。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情况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这里的风暴太频繁,风浪也太大了。 而且越往深处走风浪就越大,平常的日子都能有三五尺的风浪。 如果不是时不时出现的岛屿,以及在这些岛屿上生存的人类,他们早就退回去了。 这些岛屿上土著,靠着狭小的木舟都敢出海捕鱼,去别的岛屿进行交流。 他们有三艘大船,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凭什么不敢前进? 就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咬牙前行。 一路上走走停停,几个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期间不知道多少次偏航,陈永和他们靠着丰富的经验,又一次次的找回方向。 有二十四名同伴,因为种种原因死亡。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具体有多远,更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 人的韧性也是有极限的,尤其是在前途未知的情况下。 更何况,就算找到了新大陆又能如何? 沿途风暴如此汹涌,他们还能回去吗? 越来越多的人打起了退堂鼓。 陈永和又是利诱、又是威胁,用尽了办法才将大家安抚下来。 但随着又有两名同伴死亡,这股情绪终于爆发了。 就在他们度过风浪后的第二天,半数船员找了过来。 大家没有闹,也没有争吵,只是这么静静的看着他。 陈永和却知道,是时候给大家一个交代了。 不过都走到这里了,就这么返回他心有不甘。 于是就做了最后的努力:“七天,如果七天后还没有发现,咱们就返航。” 毕竟当了这么久的船长,还是有一定威信的,见他给出了准确时间,大家也没有再闹。 一天……两天……三天…… 依然没有任何发现,传说中的海岸线也没有出现。 大家都已经做好了返航的准备。 然而陈永和看着手中的海图,以及上面新标注的岛屿大笑起来。 笑声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大家都担忧的看着他。 莫非压力太大,将自己逼疯了? 大家都担心不已。 陈永和无视大家担忧的目光,举起手中的海图,大声说道: “兄弟们,你们看这里……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众人都疑惑的看去,却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其中一个人挠了挠头,不确定的道: “这里岛屿似乎变多了……挨的也很近。” “砰。”陈永和一拍桌子,大声说道: “对,就是变多了,以前三四百里,五六百里才有一座岛屿。” “可是最近几天,几十里就有一个岛屿,百里范围就有一座能供人生活的岛屿。” “这说明什么?说明前方就有一座岛屿群。” “想想南洋的环境,岛屿群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离大陆不远了。”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大家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略微一想就知道原因了。 大家以为他故意找借口不想回去,更怕他反悔不愿意遵守约定。 他心下苦笑,再次强调。 七天后,如果大家不同意继续前行,就准时返航。 如此,大家才算放下心来。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岛屿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走出几十里就有一座岛屿,而且还是比较大的那种。 风浪也越来越小了。 这下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有靠近大片陆地的地方,海面才会比较平静。 现在的情况意味着,他们至少靠近了一座大型岛屿群。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精神大振。 莫非真的找到了陆地? 不说新大陆,就算是南洋那样的岛屿群,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啊。 陈永和抓住机会,游说众人继续往前走。 “都走到这里了,就此返回你们甘心吗?如何向死去的兄弟们交代?” “现在岛屿变多,风浪变小……何不趁机再往前探索一番。” “不论前方是什么,对自己,对死去的人,都是一个交代。” 总之,这番话确实说动了大家,继续前行。 半个月后的一天,风平浪静。 陈永和正躲在船舱睡觉,忽然被一阵吵闹声吵醒: “快看……快看……那边……那边……陆地……” 陈永和眼睛都没来得及睁开,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夺门而出。 来到甲板上,发现这里已经站满了激动的人群。 他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去,只见一道无边无际的海岸线出现在前方。 ----------------- 洛阳码头,一支船队缓缓靠岸。 朱棣、徐妙云、徐允恭、道衍等人鱼贯而下。 早已等待多时的朱雄英、陈景恪和朱高炽上前迎接。 双方见过礼之后,趁着朱棣和朱雄英叔侄叙旧,陈景恪走到徐允恭面前,重重一拳砸在他肩膀上。 “你个混账,终于舍得回来了。” 朱雄英扭头说道:“把我那一拳也锤回来,揍狠一点。” 正忐忑不安的徐允恭心中一松,激动的道: “我……对不……” 他刚开口,陈景恪就再次重重一拳砸在他肩膀上: “这是太子让打的,别怪我。” 同时也把他道歉的话砸了回去。 徐允恭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把到嘴边的话换成了: “好好好,你打击报复,这个一拳我记下了。” 陈景恪冷笑一声,故作不屑的道:“就你?呵……” 旁边的徐妙云见此,也放下了担忧。 作为亲姐姐,她知道当初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这些天自己弟弟一直在担心什么。 换成是别人,她肯定会劝徐允恭,做不了朋友就不做,谁稀罕。 作为魏国公长女、燕王妃、未来皇后的姐姐,她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然而,对面那俩人是例外。 一个是太子,未来的皇帝;一个是大明的掌舵人。 她引以为傲的身份,在这俩人面前都不起作用。 关键是,和这俩人关系处不好,未来……堪忧啊。 一路上她也在想办法,如何化解之前的不愉快。 只是任她再聪明,也有点束手无策。 不过还好,太子和陈伴读宽宏大量,事情就这样轻轻揭过了。 对这个结果,她自然非常开心。 简单的寒暄过后,众人就登上马车前往内城。 路上,徐允恭给陈景恪讲了一下白英的事情: “白郎中勘察之后认为,官厅山适合修建水库,不过工程量会非常大。” “具体如何修,还需要进一步勘探。” “他说一切顺利,三四个月后就能有结果。” 陈景恪点点头,对于这个结果他毫不意外。 官厅山峡适合修水库,这是前世老一辈验证过的事情。 上一世建国后,国家就是通过修建官厅山水库,解决了北平下游洪涝问题。 至于工程量大,也在意料之中。 上一世用了五年才完成一期工程,后续又修了几次,才彻底完工。 但也只是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其实并不高。 前世修这个水库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设备。 全靠百姓肩扛手挑修起来的。 这一世也可以采用相似的办法。 陈景恪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就奔着十年工期去修。 从草原、东北、岭南等地,迁徙几万户蛮夷百姓过来,再迁徙几万户汉人百姓。 每家出一个青壮修河堤赚钱,剩下的人分配土地,或者去做生意之类的。 粮食的问题很好解决,直接从南洋运送,足够保证大家的温饱。 至于为啥不用奴隶……他有更深层次的计划。 修水库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族群融合过程。 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十年,等水库修好就再无汉蛮之分,都是汉人都是明人。 而且水库是他们修好的,对本地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产生感情,能更好的融入当地。 至于十年工期会不会拖累朝廷。 陈景恪找人计算过,影响有,但不大。 以大明今时今日的国力,还不至于被一个水库给拖垮了。 ----------------- 徐允恭并没有直接去接管神机营,数年没有回家,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 朱标直接给他放了两个月的长假,让他好好休息休息。 不过他可一点都闲不着,作为徐家继承人,他有太多交际要做。 在这期间要把所有的亲朋好友、盟友之类的,全都转一遍。 还有一些前来拜访的人,也看视情况进行接待。 总之,前脚到家,后脚就陷入了人情世故之中。 陈景恪也没闲着,天竺战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很麻烦的。 太多的事情要提前规划。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制定人,事事都要参与进来。 而且通过这件事情,陈景恪对朱棣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妥妥的一莽夫,满脑子全是打仗。 问他如何治理地方,半天吐不出一个字。 最后干脆一推二五六:“我只负责打仗,治国的事情就交给高炽了。” “有姚广孝辅佐,他肯定能做好的。” 闻言,众人都啼笑皆非。 只有朱雄英,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朱棣当甩手掌柜,事情就落到了陈景恪和姚广孝头上。 整个计划,差不多就是他们两个商量着订的。 不过在说天竺计划之前,陈景恪先给姚广孝讲了帝国计划。 讲了西域、安西、天竺的总体计划。 “秦晋燕三国呈夹角之势,将整个安西包裹起来,然后慢慢的消化……” “从此华夏再也不用担心陆地上的外敌……” 听完之后,姚广孝震惊的一度失语。 好半晌才反应过来,说道:“陈伴读目光之高远,让贫僧心服口服……” “您放心,我一定会辅佐世子治理好天竺,并帮助朝廷完成帝国计划。” 陈景恪很是满意他的表态,点点头转而说起了具体计划: “以燕王府的实力,打下天竺没有任何困难,问题是之后如何治理。” 姚广孝问道:“不知您有何看法?” 第392章 一国两……分治 看着姚广孝那充满敬仰的目光,陈景恪心里还是觉得挺爽的。 毕竟这可是黑衣宰相、妖僧道衍啊,朱棣时期不可越过的人物。 被这样的人仰慕,成就感太足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决定考一考对方: “想必这些年你也对天竺有了足够的了解。” 姚广孝点点头,自从朱棣决定将封国放在天竺,他就对那边进行了全方位了解。 如果不是脱不开身,甚至想亲自去看看。 一旁的朱标、朱雄英、朱棣、朱高炽,也都默默点头。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全程参与。 不过他们很清楚,自己只是来旁听最终结果的,真正拿主意的是陈景恪和姚广孝。 所以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出声打扰两人。 陈景恪继续说道:“那你就应该知道,天竺被种姓制度笼罩……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 “占据大多数的底层人,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国家也就没有任何忠诚度。” “这也是历代以来,天竺国家战斗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燕王卫队有陆军三万水师两万,拿下天竺没有任何问题。” 无恒产者无恒心,指望低种姓的人有战斗力,那就是扯淡。 至于高种姓……他们享福享惯了,吃不了军队的苦了。 再说,要是战死了,家里的美酒美食美女不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低,是有现实因素在的。 姚广孝再次点头,他有信心靠这五万大军拿下整个天竺。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挺直了胸膛。 拥有一亿左右人口的次大陆,我们五万人就能拿下。 大明实在太强啦。 朱棣表情不变,天下各势力除了北元之外,余者皆不被他放在眼里。 打个区区天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但打天下不容易,治天下同样不容易。” “我思考良久,想到了两条不同的治理措施。” “其一,推倒重来。” “既然天竺施行的是残酷的种族制度,导致占据大多数的底层百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当真正的人……” “燕王府进入天竺后,推翻当地的高种姓统治,赋予低种姓人平民身份。” “还要给他们分配土地,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有恒产者有恒心,得了燕国的好处,想来底层百姓会踊跃支持燕王的统治。” “到时候必然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矣。” “大师以为此法如何?” 姚广孝先是惊讶,然后了然,最后面色平静。 等陈景恪说完,他才说道:“既然陈伴读有心考较,贫僧就直说了。” “此法听起来虽好,然……难,非常难,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条路。” “若行此法,燕国恐怕永远也无法统治天竺,甚至大明都会被拖进泥潭。” 陈景恪不置可否:“哦,为何?” 姚广孝说道:“天竺的种姓制度源于宗教,是他们的信仰。” “而宗教信仰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莫说天竺蛮夷,就算是大明百姓,也有许多迷信宗教无法自拔。” “若非朝廷严厉禁止,许多百姓会自愿成为佛道的奴隶。” “不让他们为奴,他们还会痛恨朝廷。” 一个和尚,口口声声批判宗教,实在是很违和。 但姚广孝说的非常自然,陈景恪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朱棣也见多了这种场面,同样觉得很正常。 只有朱雄英和朱高炽,脸色非常的怪异。 这大和尚就一点不怕佛祖怪罪吗。 事实上,真正了解他的人才知道。 姚广孝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佛’,而不是庙里摆的泥塑雕像。 他信仰的是佛教的思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 “大明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竺蛮夷。”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废除种姓制度,推广华夏思想制度。” “只怕那些低种姓者非但不会感激我们,还会视我们为仇寇。” 陈景恪不禁暗暗点头,这个道理前世已经验证了。 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可种姓制依然充斥着整个社会。 因为这种制度源于信仰,放弃种姓制度,就意味着背弃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低种姓是因为罪孽深重。 这辈子好好侍奉神灵赎罪,下辈子也能投胎成为高种姓人。 所以,他们宁愿当低种姓人,也不愿意放弃信仰。 二十一世纪想要改变思想都尚且如此困难,更遑论是古代了。 而且就算真的建立了新制度又能怎么样? 废除种姓制度,建立郡县制,就需要大量的官吏。 燕国上哪弄那么多官吏,来统治这一亿左右的人口? 真以为大明的读书人多的用不完啊? 可以这么说,想推倒重建一套体系,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姚广孝继续说道:“我们去了天竺就属于少数派,统治天竺是以小族而驭大族。” “如果没有宗教,没有森严的等级禁锢人心,那些开悟了的被统治者,就会反过来推翻我们。” “维持种姓制度,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成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就可以实现对天竺的统治。”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大师所想与我的第二个措施不谋而合。”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只是我们,当初雅利安人征服了天竺,就是把自己变成婆罗门和刹帝利。” “就连第三等的吠舍,也都是雅利安人。” “天竺的原住民,只能当第四等的首陀罗和第五等的不可接触者。” 不可接触者就是贱民,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不过,你以为明人百姓应该放在第几等?” 姚广孝默然不语。 他思考过这个问题,燕国建立后肯定会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的。 而且迁徙的人数还不会少,几百万都有可能。 以华夏人重视子孙的思想,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千万人口。 总不能将所有人都列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吧? 所以,第三等的吠舍是最合适的。 说起来,吠舍拥有经商等权利,其实还算是不错的。 然而,有一个缺点始终无法越过。 那就是种姓制无法跨越阶层,一旦当了吠舍,这些汉人百姓就再无出仕的可能。 而且种姓制严禁跨阶层婚姻,婆罗门和刹帝利可以通婚,下面的就不行了。 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人,普通汉人就会和高层汉人脱离。 这是很致命的。 陈景恪顿
相关推荐: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弟弟宠物
桃源俏美妇
虎王的花奴(H)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村夜
深宵(1V1 H)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我的风骚情人
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