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了一下,见他没有回答的意思,就继续说道: “在不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不了多少年燕王一系就会被天竺同化,不再是华夏人。” “这个问题,你可考虑过该如何解决?” 朱标、朱雄英等人表情也都变得凝重起来。 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这话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是唯血统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非常重要。 燕王一系是作为征服者去天竺的,还有个任务是推广华夏文化。 如果反过来被天竺文化同化,那乐子就大了。 以前他们只考虑过军事方面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 或者想过,只是没有想到什么太好的办法。 现在大明即将对天竺动手,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了。 现在解决不了,等后面再想去解决,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几人的目光同时看向陈景恪。 这种问题,还是你来解决吧。 “阿弥陀佛。”姚广孝宣了一声佛号,说道: “贫僧想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还请陈伴读指教。” 陈景恪没有在卖关子,说道:“其实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一国两……” 嘴快了,差点说出敏感词汇。 陈景恪干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咳,分而治之就行了。” 姚广孝眼睛一亮,他还真有解决办法? 连忙追问道:“不知如何分治?” 陈景恪解释道:“圈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作为汉人的专属居住地。” “在这块土地上,施行华夏文化……” 这块地不允许天竺原住民随意出入,汉人百姓也不允许随意去原住民居住区。 不允许双方通婚。 在这里推行华夏文化,施行大明的各种政治制度。 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官吏,军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改变阶级。 如此就可以保证燕王府一系不被当地同化,也能保证汉人军队的战斗力。 在华夏专属圈之外的地方,继续采用种姓制度。 华夏百姓做了官或者通过军功成为贵族,就有了离开专属圈,去原住民居住区的资格。 而且他们是以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身份,也就是统治者的身份,去原住民居住区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要接受完整的教育。 说白了,就是告诉他们,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如果他们想去原住民居住区担任官吏,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贵族教育和考核。 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出现在原住民面前的人,都是符合统治者标准的。 朱棣高兴的一拍桌子,道:“陈伴读果然才智不凡,这个分治之法实在精妙啊。”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解决了所有问题。 朱雄英和朱高炽则毫不意外,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看来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 有难题就找他,大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别管他能不能解决,至少都可以给出一个不错的参考意见。 一个问题,要是他都解决不了,那大概率无解了。 姚广孝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元朝治理天下的方式吗? 蒙古人一直生活在草原,不得进入中原地区定居。 甚至他们都懒得派人去治理汉人,采取了汉人治理汉人的方式。 他们只是派遣几名高官,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防止被同化,也能节省朝廷的管理成本。 但坏处有多大,看看元朝就知道了。 此时听陈景恪提出分治之法,他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后面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虽然都是分治,但内核完全不一样。 陈景恪在分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原住民的统治。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燕王府对天竺的统治。 汉人保持了纯洁性,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凡天竺土著人想造反,都能轻松镇压下去。 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汉人组成的军队,甚至会巴不得土著造反。 在经济上,燕王府可以通过对原住民的掠夺,养活汉人区百姓。 确保汉人百姓对王府的忠诚。 如果汉人区发生动乱了怎么办? 太简单了,王府能从原住民手里调集资源组建军队镇压。 历史上那些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拿不出钱组建军队。 只要燕王府有足够的钱粮,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打仗。 说的再难听点,燕王府还有最后一招可以用,调动土著人军队反过来镇压乱军。 只要不是汉人区和原住民一起造反,燕王府都能靠着左右互搏给镇压下去。 但汉人区和土著民,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想要联合造反太难了。 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在陈景恪这套分治制度下,燕王一系对天竺的统治,真可以说如铁桶一般牢固。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要推广华夏文明。 就慢慢的扩大汉人居住区的范围,一点点压缩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等双方人数彻底逆转,就一举废除天竺教,全面推广华夏文化和制度。 但对这一点,姚广孝保留了意见。 作为燕王的谋士,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很明显,让汉人和土著保持分治,才最符合燕王府的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个分治措施太精妙了,简直完美。 “陈伴读高见,贫僧佩服。” 如果是以前,被妖僧认可他会很高兴。 现在吗,习惯了,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 陈景恪淡淡一笑,说道:“大师过奖了,此法能不能行还要看执行者如何去做。” 姚广孝立即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让陛下、燕王失望的。”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问题。 这次朱标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分治之法的大体框架给构建好了。 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姚广孝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了。 第393章 燕王要造反? 燕王回京是大事,百官对此事都非常慎重。 毕竟朱棣不是一般亲王,他还是塞王。 燕王府拥有五万精兵,数千名官吏,依附于燕王府为生的人数十万。 再加上朱棣本人还是大明北方边境统帅,可以调动北部二十万边军。 虽然说好了,将来找到合适的封地,就将他分封出去。 可随着手中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谁知道他会不会起异心? 大明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可不能被任何人破坏。 当然,百官慎重对待还有个原因。 燕王回来的太突然。 他在草原搞蚕食计划,过年都没回来,现在不节不气的,回来做什么? 准确说是,皇帝突然召他回来做什么? 旨意上说是述职,可哪有这时候召边关主帅述职的? 除非这个主帅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发生了什么大事。 也不要怪那些人多想,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确实没什么私心。 朱棣的身份本来就敏感,群臣谨慎一点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稳定。 事实上,已经有大臣拿此事质问朱标。 为何在这个时候突然召燕王回京? 朱标给出的解释是,燕王世子朱高炽马上就要成亲了,所以才把燕王叫回来。 况且马娘娘也思念儿子,顺便回来见一见。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群臣也不好说什么。 嗯,朱高炽的未婚妻和前世一样,是指挥使张麟的女儿。 张麟是朱元璋的老部下,这个婚姻是老朱一手安排的,用意自然是强化功勋集团和皇室的关系。 然而对于群臣来说,这个联姻问题可太大了。 燕王本就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五分之一的军队,现在又让他和军中大将联姻。 万一他真的有不轨之心呢? 然而这是老朱的安排,他们没有办法反对,只能将担忧藏在心里。 但暗处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朱棣。 朱棣性格比较张扬,只不过以前他恪守亲王规矩,从不做出格的事情。 但这次不知道是不是儿子即将大婚,他有点兴奋过头。 回京之后老实了两三天,就开始变着花样的折腾。 整日里不是宴请高官名流,就是与权贵厮混。 还花钱找读书人写文章吹捧自己。 因为他大字不识一箩筐,那些读书人自然是不屑与他为伍。 他就狠狠的羞辱别人。 羞辱读书人事小,结交权贵事大啊。 你一个亲王广交权贵,是几个意思? 真以为你塞王就能为所欲为是吧? 恰恰相反,正因为你位高权重,我们才更要盯着你。 一时间弹劾他的奏疏堆满了朱标的御案。 朱标也非常无奈,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听。 没办法,群臣只能求到马娘娘那里,请她老人家出面制止。 马娘娘把朱棣叫到宫里谈话。 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反正最后有消息传出,马娘娘被气的旧疾复发,紧急召陈伴读入宫医治。 陈景恪在诊治结束后,表情异常凝重。 一再叮嘱,千万不要再动气了,否则…… 这下群臣也被吓了一大跳,真要把马娘娘气出个好歹来,大家的保护伞就没了。 于是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燕王去边疆就好了。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这位燕王是变着花样的作死啊。 没多久朱棣为朱高炽举办了大婚。 婚礼可谓是极尽奢华,规格都是按照亲王礼来的。 要知道朱高炽是燕王世子,爵位相当于是郡王。 反过来想,你儿子的婚礼按照亲王标准办,你把自己当什么了? 这是妥妥的逾越啊。 如果仅仅是婚礼逾制也就算了,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还借着婚礼的名义贿赂权贵,公然结交军中将领。 而且还打着为朱高炽婚礼运送贵重物品为由,调燕王卫队的一支水师进入黄河,直逼洛水。 这支水师也是嚣张跋扈,沿途撞沉了多艘船只。 来告状的冤主,把洛阳知府的大门给堵的水泄不通。 非但如此,朱棣还隐隐透露出对皇帝的不满。 什么大明要是没他,哪有现在北方的大好局势。 你朱标能当皇帝,只是因为早出生几年而已。 一直被压制的勋贵集团,似乎也受到他的影响,行事变得异常的激进和跋扈。 开始明目张胆的串联,似乎在谋划什么大事。 这下群臣彻底无法淡定了。 找读书人鼓吹自己,世子婚礼逾制,结交权贵,收买军中将领,对皇帝不满…… 还把燕王水师弄到京畿附近。 再加上勋贵骚动。 燕王这不是作死,这是想造反啊 勋贵的表现,更加印证了这个猜测。 朱标登基后虽然没有公开打压勋贵,但对于勋贵子弟违法之事处罚非常严重。 且一直在限制勋贵的权利。 被打压久了,他们是不是有别的想法了? 如果这时候燕王再许诺点什么…… 后果不堪设想啊。 群臣再次坐不住了,弹劾朱棣的奏疏再次堆满了朱标的御案。 这次群臣不敢再去找马娘娘,但直接把状告到了朱元璋那里。 太上皇快回来吧,燕王要造反啊。 您也不想您的儿子刀兵相向吧? 还有,跟随你打天下的勋贵们似乎也有异动,您老人家赶紧回来吧。 对于这些弹劾,朱标表现的也很生气。 他先是勒令朱棣禁足,未经允许不得外出。 然后令燕王水师撤回渤海湾,并赔偿所有受害船主的损失。 同时也严厉警告了勋贵集团,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人,不要有不该有的想法。 做完这一切,他才找群臣商量,怎么处置燕王。 这下轮到群臣头疼了。 这可是马娘娘的儿子,大明的塞王,这事儿我们岂敢发表意见。 你是皇帝,有人威胁你的皇位,你自己不知道怎么办吗? 问我们是几个意思? 但话说回来,怎么处置燕王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废了?圈禁? 群臣倒是想这么干,可一来燕王并未真的造反,只是行为出格。 二来太上皇和马娘娘那一关也过不去。 所这两个法子都不太行。 让他回北平? 别闹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有些事情做了就没有回头路了。 以燕王的实力,放他回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于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向了唯一的那个答案。 就藩吧。 赶紧找个封国,将他丢过去吧,一了百了。 朱标也心动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封到海外去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但紧接着新问题来了。 封到哪? 群臣一致决定,绝对不能封在大明周边。 就燕王这野心,封的太近怕他依然不死心。 最好有多远封多远,如果能封在秦王那边就更好了。 只是大明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确实没有适合的地方。 群臣又麻了。 这可怎么办是好? 就在群臣发愁的时候,朱雄英、陈景恪、徐达、朱棣、朱高炽等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 丝毫没有剑拔弩张的意思。 朱棣得意的说道:“怎么样,我的演技好吧?群臣都被骗了。”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一点都不像是演的,我感觉大王就是本色出演。” 听到前半句朱棣高兴不已,听到后半句脸一黑: “你小子,找事儿是不,什么本色演出,我可是大明贤王。” 陈景恪笑道:“以前是,现在吗,不好说喽。” 朱雄英接话道:“这件事情过后,您回去将草原隐患解决,依然是大明贤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群臣眼里四叔就是浪子回头。” 还是朱高炽担心自家老父亲,说道:“经历了此事,群臣还能允许我爹去北平吗?” 陈景恪说道:“放心,燕王府的直属力量离开大明,在群臣眼里大王就没多大威胁了。” “虽然会有人反对他继续回北平,但阻力不会太大。” 徐达也颔首说道:“确实如此,燕王府和晋王府的力量日渐壮大,群臣虽然没说,但一直在担心。” “景恪也不过是借机将这个矛盾提前引发了而已。” “一旦燕王府的力量退出大明本土,群臣也不会再咬着不放的。” “至于燕王回北平,也不用担心。” “只要晋王还在,燕王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 众人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晋王府的力量比燕王府还要强,朱棡的能力也是超过朱棣的。 现在两兄弟在北方,属于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朱棣真的走了,那整个北部边防都会落入朱棡手里。 那可是大明一半的边军精锐啊。 想想就知道有多危险了。 至于为何不派遣别的大将接手朱棣的防区…… 其一朱棡身份特殊,影响力太大,派别人过去很难扛得住他的压力。 其二,太上皇那一关过不去啊。 谁都知道,太上皇更相信自己的儿子。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重用亲族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也造成了,现在北方过于依赖两位塞王的局面。 所以,只要晋王还在,群臣就不会死逼着燕王离开。 “群臣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把燕王撵走。” “而是趁此机会把燕王府的力量驱逐出大明,如此就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 听到徐达将自己比作心腹大患,朱棣有些不开心。 但没办法,谁让对方是他岳父呢,只能假装没听到。 而且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他很尊重自己的三哥,可要是三哥想造反,他第一个起兵讨伐。 他相信,如果自己造反,朱棡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以两人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确实是事实。 除了朱标之外,谁当皇帝他们几兄弟都不会服的。 ----------------- 事实上,朱棣的所作所为都是演戏,一场陈景恪导演的大戏。 朱元璋、马娘娘、朱标、内阁等等,都是演员。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群臣同意,支持燕王攻打天竺。 打天竺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征得群臣同意才行。 至少要统一思想。 将燕王封出去群臣自然是千肯万肯,但帮他征服一个一亿人口的大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这也不能怪大家保守什么的,而是天竺纸面实力太吓人了。 那可是一亿人口。 别和我扯什么种姓制度、战斗力低下什么的。 就算是一亿头猪,靠燕王府那点人,没有几十年也抓不完啊。 燕王府打不过对方,肯定会找大明求援。 到时候大明就要陷入战争泥潭了。 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不是什么好事。 群臣的考虑其实是很稳妥的,没什么可指摘的。 所以,陈景恪并没有直接和群臣商议此事,而是耍了个小心眼。 “燕王行事最好嚣张一点,在京城大肆结交权贵,尤其是军中将领……” “再找一些勋贵配合演戏。” “如此就能让群臣心生忌惮。” “我们再找人上奏,说天下人苦燕王久矣,赶紧让他就封吧。” “然后我们就以没有合适封地为由拖延此事。” “等到将群臣熬的差不多了,就顺势提出,让燕王学习秦王。” 秦王的封国只有一个小岛,全靠自己的能力在安西打下一片领土。 我们就在天竺附近找个小岛,作为燕王的封地。 他有能力就去天竺打一块地回来,没能力就困守小岛一辈子吧。 “如此一来群臣必然会答应。” “等燕王府去了天竺,事情就不受他们控制了。” 这就是陈景恪的全盘计划,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朱棣一听让自己嚣张点,顿时就兴奋了: “嚣张好,我就喜欢嚣张……都不用装,你就瞧着吧。” 于是就有了之前的种种出格行为。 而群臣也确实如计划的那般被骗到了。 不过这也算是个阳谋,群臣本来就视晋王府和燕王府为眼中钉。 现在有机会将其中之一撵出大明,他们自然一万个同意。 就算瞧出不对,也会假
相关推荐:
大宅底下的奸情
窥视
天上掉下个七仙女
宿主总是在死(快穿)
重生之帝女长安
耻辱任务
被终极BOSS捕获的概率
如何在1V1模式下达成NP
但求其爱(年下1V1)
女神图鉴,从皇后开始